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院长工作报告

作者:发布者:薛峰发布时间:2021-06-29来源:教代会制度及报告浏览次数:547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

院长工作报告

杨劲松

2021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20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指导,以“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大核心指标”为抓手,全力开展疫情防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在《2020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我校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107位,江苏省第24位,全国排名上升20位,省内排名上升4位。学校在疫情防控、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第一部分:2020年工作回顾

  1. 众志成城、精准施策,高质量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生返校工作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类防控预案10余份,组织疫情防控演练4次,常态化采取校园卫生消杀、公共区域管控、学生错峰就餐等措施,以最严格的标准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教师与疫情风险地区学生结对帮扶,开展线上辅导、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以最有温度的举措开展各项暖心行动,守护师生平安健康,没有发生一例感染事件。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学校第一时间助力恒立液压、扬子江药业、涵田度假村酒店等企业开展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常工职力量。服务“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液压促动器升级项目和抗疫药品生产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教育部官网、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二、攻坚克难,凝心聚力,高质量推进招生就业工作

1.圆满完成普招计划。面对高职生源日益多元、复杂的新情况,学校及时分析研判招生形势,加大招生宣传和服务力度,圆满完成招生工作任务。2020年我院计划招生4915人,最终录取4592人,计划完成率达93.43%,新生报到率达96.97%,均创历史新高。

2.超额完成社招任务。学校积极响应“高职扩招两百万”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安排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酒店管理等5个专业面向社会人员招生。计划招生200人,实际录取300人,完成率达到150%

3.精准推动高质量就业。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工作决策部署,确保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是依托91job智慧就业平台,开展直播带岗、组织云招聘,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20余场,提供岗位15000余个,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二是通过组建“紫龙班”“涵田班”“软通班”“恒立班”等2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现毕业生精准就业。三是运用就业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实时推送求职服务和招聘信息,搭建立体化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学生满意就业。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69%,贫困生就业率达到100%

学校建立国家资助、学校补助与个人勤工助学相结合的立体化资助体系。2020年发放奖助学金1299万元,惠及学生3187人。全院543建档立卡户学费减免283.75万元,共发放国家奖助学金754多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户资助全覆盖,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

4.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关键能力发展工程”“人文素质培育工程”上下功夫,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参加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报名团队总数达1293支,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赛荣获总决赛银奖1项;参加江苏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报名团队总数142支,获银奖1项;荣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校长风采奖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2部作品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江苏省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个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

三、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多层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1.专业群建设取得新成果。学校立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苏锡常都市圈,打造以先进制造专业集群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专业群为支撑的专业格局。制定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办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2个专业群入选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及时优化专业结构。2020年招生专业42个,增设专业4个,停招5个。形成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旅休闲、体育艺术等14个大类的专业布局。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获批试点项目28个,总数达到31个,试点专业占比全校专业总数的59.18%

2.教学资源建设再上新台阶。学校强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立项教学改革实践项目15个,中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扩大到6个。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建设工程”,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8个、示范专业5个、示范课程40门。学校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了608门在线开放课程,“职业规划与方法能力”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立新一届教材工作委员会,制定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加强教材规划管理,推进教材改革,提高建设质量。2020年度立项省级重点教材5本,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11本。

3.技能竞赛成绩取得新突破。学校通过深化“三融合”(“校企协同,赛教融合”“坊坊贯通,赛训融合”“标准引领,赛证融合”)提升师生技术技能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工匠人才培养。2020年,我院获得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荣获国赛一等奖第一名,“工业设计技术”赛项荣获国赛二等奖,获奖总成绩位列江苏同类院校第一。

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学校积极贯彻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的要求,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与常州大学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2个专业“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项目”,录取80。与盐城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金坛中等专业学校等16所学校联合开展酒店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6“中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转段录取244

5.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常工职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为目标,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周期管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学校重点任务、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以“标准链-目标链-诊改点”一体化的智能化校园平台为支撑,推进全过程、全要素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常态化开展,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四、人才强校,引育并举,多维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编印《教师师德手册》,明确师德师风具体要求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开展师德师风考核,通过个人自评、学生测评、教师互评等程序,完善师德考核监督体系。组织开展教师节表彰等活动,表彰在管理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榜样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发生师德师风违规问题。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学校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奋力推进“大英才”项目。全年引进博士11人,柔性引进大国工匠1人,教授6人,新聘产业教授、江苏省技术能手等产教融合专家12人。

3.加快优秀人才培养。推进“三金”(金种子教学团队、金资源模块化课程教材、金课堂项目化教学模式)工程,搭建“四个平台”,建立国培、省培、校培三级培训,企业实践、国内访学、海外研修多元并举的立体化培训格局,完善产教融合的双师培养,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53%,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达到79.69%。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效应持续释放,2020年“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考核优秀1人、合格4人,获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紫金文化英才1人,“江苏工匠”1人,“省轻工行业提名工匠”1。遴选10支队伍参与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五、产教融合,协同推进,全方位服务产业需求

1.持续优化产教融合机制。学校聚焦先进制造专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专业群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成“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产教融合六大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校地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水平。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打造全国钣金数字化5G平行示范工厂,探索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和混合所有制深度融合办学新模式。学校校企合作企业数达1149家,专业平均拥有校企合作企业数达23.45个,专业平均拥有深度校企合作企业数量5个。联合申报和合作的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11个,其中“校企共建软通商贸产业学院”和“政行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特色的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2个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2.充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学校积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持续优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研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省委省政府“科技改革30条”政策落地见效,高质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2020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获部委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26项。荣获20192020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科技服务到账经费显著增加,经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系统认定合同7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462.1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981.9万元,同比增长317%,授权专利218件,转化20件,实现增量与总量的双提升。

3.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化培训,建设了常州市职业技能等级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了机器人与无人机,退役军人智能营销师培训,实现了社会培训收入1526.95万元,同比增长57.08%2020年学校总收入2.95亿元,其中非财政收入达到1.23亿元,结构占比41.67%同比增长12.69%学校围绕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省内外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助力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累计派出教师时长140人日,帮扶专业36个,帮扶建设实训基地36个,推荐学生来苏就业101人,其他帮扶数量11

六、多方协同,群策群力,宽领域开展教育对外开放

1.校企合作,优化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江苏“走出去”企业,与江苏三润、江苏亨通等公司联合招收培养塔吉克斯坦、缅甸、印尼、孟加拉等36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共344人,共同培养走出去企业急需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的时间656人日。建立健全“互联网+”教学模式,完善2门课程线上教学平台建设,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依托中塔文化研究中心,立项研究课题14项。

2.创新理念,打造国际教育合作品牌。引入“校企导师岗位管家”理念,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深度联合办学。学校“基于校企导师岗位管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案例入选第五届职业教育大会国际合作优秀案例。留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第四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获评江苏省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理事会单位、“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创新联盟理事会单位、中国-东盟职教国际合作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七、完善机制,加强保障,深层次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1.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一是积极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研讨会、专家论证会,深入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广泛开展调研,通过网络征求意见,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在“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基础上,全面推出学校高水平建设“三十大核心指标”,形成贯通一体的“863”计划。将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细化为各部门具体任务,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定期召开党务行政工作例会,听取30个核心指标完成情况专题汇报。三是积极落实《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制定了我院实施方案,承接并有序推进三十项重点任务。

2.日常运行平稳有序。学校坚持依法治校,全年无违规违纪行为,无重大突发事件,荣获“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称号

3.资金绩效与教学内涵投入充足。学校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完善财务内控机制,规范经费管理,加强财务廉政风险防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年度财政教育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为98.18%。资产负债率为17.08%,较去年下降1.80%,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完成。内涵建设总投入9646.42万元,占学校经费总支出的比例为31.85%。加强银校合作,获得中国农业银行教育事业投入1200万元。

4.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学校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和招投标采购,为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坚实的物资保障;加强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成功创建江苏省智慧校园,荣获江苏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考核先进单位;投入约300万元用于电梯改造、文体中心楼顶油漆、新生宿舍粉刷、电控系统升级、河道清淤等后勤保障工作,新建孔子像、鲁班像等文化景观。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年接待读者5万余人次。

5.人才培养满意度稳居前列。学校始终以提高学生和企业的满意度为目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202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98.40%2020年社会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1.27%。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开展2020年“院校满意度”评价,我院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5位,江苏省第4位。

2020年,学校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学校人才培养的精准度与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与国家提出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2021年我们将继续找对策、补短板、抓落实,实施高质量人才培养行动,建设高效能的学校治理体系,服务高水平新发展格局。


第二部分:2021年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根据学校党委部署,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深入推进“863”计划,以争创高水平高职学院为发展新目标,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日活动、“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好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将新思想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科级以上干部、思政课骨干教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各类研修培训,分层分类、分期分批组织轮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形成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

2.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干部政治素质、班子政治功能、单位政治生态”三位一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任用、考核激励、管理监督等制度。推进干部人事档案全覆盖,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填报,建立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长效机制。突出政治导向、成长导向和发展导向,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实践能力培优、专业素养提升、复合型培养“四项工程”,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干部担当作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队伍保障。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压紧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落实《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以创建基层党建品牌为抓手,实施“雁阵齐飞工程”。突出“三会一课”政治学习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工作本领。加强 “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做好在大学生、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按照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十三届省纪委六次全会部署,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认真执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压实压紧责任链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警示教育会议。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指标》,组织二级党组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开展第四轮校内巡察,持续推进前三轮巡察整改并不断巩固整改成果。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确把握“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开展专项检查。每半年对三公经费、办公用房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常态化检查,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提升机关作风效能。全年组织4期“清风讲堂”,每月发布1期《纪律警示教育》,发布节假日纪律提醒,加强廉政纪律教育。

5.着力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校改革发展成就以及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有影响力的报道。全面落实学校《新媒体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新媒体的建设与规范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新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引导性。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宗教、网络等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督查检查,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6.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紧扣建党100周年重大主线,学习“四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精心策划组织主题活动,利用校报、官方抖音、官方微信微博、校园播音台、电子屏、各级各类网站开展全覆盖、全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全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评选表彰,大力弘扬先进,进一步激励全体教职工投身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平凡工院人”“奋斗的青年榜样”“离开建军像的校友们”三大系列故事,建设文化长廊,提升学校文化品牌。推进校友工作,聚集校友资源,强化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持续扩大校地、校际文化交流,传播学校文化正能量。

8.加强统一战线、群团组织和老干部等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党委履行统战工作的主体责任,指导支持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做好党外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人士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老同志独特优势,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1.扎实推进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学校《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实施方案》要求,高标准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做好建设任务过程性管理。编制印发《学校“十四五”规划》,分解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深入贯彻落实学校“863”计划,聚焦中心工作与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做好第二批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创建工作,持续推动目标落实完成。                                                                                                                                                                                                                                                                                                                                                                                                                                                                                                                                                                                                                                                                                                                                                                                                                                                                                                                                                                                                                                                                                                                                                                                                                             

2.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面向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特色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服务高端产业、产业高端的专业群新布局,打造以先进制造专业集群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专业群为支撑的专业布局。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大力提升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6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水平。深化“德技双育、校企双元、专创双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3.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课程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反映技术发展和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将综合素质养成、工匠精神培育、专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重构现有课程体系,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模块分立、高层方向互选、顶层融通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群)积极申报建设一批“1+X”证书考核培训基地,实现“1+X”证书专业覆盖率达90%。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30本。推进国、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建设省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2个,校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8个。遴选培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和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0门。选树校级思政课示范课堂10个,培育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0个。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和生源多样化特点要求,深化中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本土化改革,把“能力模型、课程大纲和方法大纲”有机融合,形成“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学生中心”的教学改革模式,实行教师“陪伴式教学”,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推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快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带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遴选30个校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5.扎实做好技能大赛与学科竞赛。健全国、省、市、校四级技能大赛制度,办好“建军杯”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教学大赛,强化大赛团队建设,提高大赛参与度。努力达成以下目标: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获省级体育团体和单项比赛一等奖2项;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国家级教学大赛获奖1项。

6.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省高水平专业群、省品牌和高水平骨干专业率先与常州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开展 “3+2”“4+0”等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影响力。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和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333”双创教育体系。以“专创融合”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教、创、赛、产”一体化的大学生双创教学模式改革。以“院--省”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为依托,提高双创大赛的参与度和双创项目质量。实施内容分层、专业分类、课程分型“三分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双创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优质双创教学资源开发和双创师资水平提升。以“大学生双创实践”为导向,加快省级双创实践基地建设进度,优化“双创先锋班”的运行管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8.推进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围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绿色制造和信息化服务等共性技术需求、企业创新需求,遵循“政校企资全面合作、产学研创协同创新”理念,构建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政策咨询、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的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体系。面向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与企业、学校、培训机构、乡镇街道等合作,创建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与武进区职工培训中心合作,开发重点培训项目资源包5个,打造重点培训项目和团队3个。依托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面向青少年开展职业启蒙教育4500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全年完成职业技能等级和“1+X”认定达到4000人次。实施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实现成人专科在籍生达到5000人,成人本科在籍生达到1500人,全年实现社会培训总收入1900万元,利润380万元。

9.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教学诊改工作。以“质量第一,自主改进,跨越发展”学校质量文化理念为引领,持续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切实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质量管理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智能化校园平台,建成底层打通、数据共享、全面展示的决策支持系统。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推进建立完整的目标链与标准链,健全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好省级诊改试点复核工作。发布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继续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全过程。实施师德“1341”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讲好三个故事、构建四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和中心要素。细化师德考核实施程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强化“一票否决”,进一步筑牢师德师风底线。设立工院师德讲堂,开展教师节表彰,讲述“爱生、敬业、善学”故事,完善师德培育、考核、监督体系,打造“四有”教师队伍。

2.强化高端人才引培。实施名师名匠引培工程,提升高端人才队伍。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策略,全职引进博士、教授等专业人才30人。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学者、大国工匠等5人,提升兼职教师队伍水平。鼓励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落实人才引进计划,完成辅导员、专业教师等招聘工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发展培育工程,锻造骨干教师队伍 ,以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为依托,选拔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新增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完成江苏省产业教授选聘工作,新增省产业教授3人。

4.推进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建立充分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省、校三级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机制,结合专业群布局,组建8个校级创新团队,培育2个省级创新团队。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新增“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个,在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内建设企业教师工作站,开拓校企合作新局面。

5.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分类管理为基础,制定新一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职业规划,对教师教学、管理、科研、创新、服务等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能上能下”竞争机制,完成新一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6.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根据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完善评价标准,分类、分层评审,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注重对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等实际贡献的评价,提升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

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1.完善产教融合机制聚焦先进制造业专业群和生产性服务专业群,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一搭建“一体两翼多园”的产教融合体系,推进“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与政府、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校地联盟、实体化产教融合集团、跨学校联合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共同打造政行校企研五轴联动产教融合生态,全面提升校地合作、校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水平。

2.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搭建产教融合共享云平台,共建区域产教融合智慧云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研究中心,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和新标准,为更多职业院校共同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提供范例和信息服务,打造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改造校内实训场所环境和布局,建设一批开放共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坊”“创意工坊”“设计工坊”。积极参与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新建改造提升三年计划,投入300万元打造设备智能化、教学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化的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推进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升级。投入390万元,推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建成智能制造学习工厂,形成多层级、跨专业融合的智能制造课程体系。

3.加快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推进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示范性创建,筹办钣金行业首届技能大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推进钣金数字化5G平行示范工厂和钣金工艺技术联合培训中心建设。筹建区域产教融合联盟1个,成立企业/联合产业学院2个。专业平均拥有深度校企合作企业数新增2个。新增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1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个,校企合作示范组合2个。

4.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育人。聚焦长三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遴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和市场营销等骨干专业,分别与江苏恒立液压、固高科技、迈迪信息、航天云网、珍岛集团等领军企业,全面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构建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形成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面试、考核、录取和管理一体化联动机制。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专业为突破口,组建校企“双导师”机构化教学团队,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管理与考核评价的一体化联合育人格局。以项目为纽带、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项目式培养模式。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创新实践基地,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工作任务实践,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到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中,形成培养形式更柔性、专业领域更复合、教学形式更灵活、学生就业更满意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5.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及时调整学校政策,改进教师科研评价,优化科研考核办法,细化科研考核指标。加强项目组织申报力度,力争在重点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和服务,提高结项率。实施“精准科研”,组织开展学术讲座、专利辅导,提高科研服务能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定期召开专题研讨。

6.不断提升科研实效。整合现有各级各类平台,充分利用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聚集研发要素,促进成果转化。显著提高项目立项数、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授权及转化数,力争取得以下成绩:技术合同成交额1200万元,到账经费2000万元,经济效益证明1.2亿元;立项市级及以上科技类纵向项目2项,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申请数250件,专利转化数达18件;获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个;立项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项目1项、厅级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27项。

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开展多形式常态化理论宣讲,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示范马院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以“一院一品”工程为载体,增强青年爱国情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做好大学生征兵宣传动员,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成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落实劳动教育,加强体育和美育教育。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教育活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内容完善、标准健全、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入实施“拔节孕穗工程”,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2.持续提高学生成长服务水平。坚持党建带团建,持续深化团学组织改革,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培育精品社团。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相统一,深入实施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提高基层团建质量,不断巩固和提升团的组织力。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积极组织申报“挑战杯”竞赛。有序推进和落实学生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深化资助育人,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就业帮扶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优化留学生管理和服务。

3.扎实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精细化心理育人工作格局。深入开展“320”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教育活动,细化学生心理访谈工作,分类型、分层级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多措并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高质量推进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充分研判就业形势,压紧压实责任,加强就业指导,关心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稳就业,力保初次就业率达到70%,年终就业率97%以上。

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全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议事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做好学校制度“废改立”工作。完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部)《绩效考核办法》,推进校级教代会和二级学院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召开校四届八次教代会,完成校第四届“两代会”换届,召开五届一次“两代会”。完善教代会提案征集、审核、落实、反馈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强化责任与规矩意识,加强班子合力。发挥办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在学校办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序推进校院二级管理。

2.深化财务精细化管理。以预算为杠杆,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绩效导向,统筹管好用好学校资金。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进一步完善线上签批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预约投递机,切实提高服务师生水平。加强内控建设,做好风险监测与信息反馈,提升学校经济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3.完善审计监督机制。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在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管理、修缮工程管理、零星工程等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监督职能。推进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重点领域专项审计。加强审计整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4.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与采购。强化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依法依规做好采购,推进采购信息全面公开,保证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5.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围绕师生生活工作,落实基于“微服务”理念的网上服务大厅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银(运营商)校合作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智慧教学及管理应用平台、合同管理软件等项目的建设与推广。持续开展信息化宣传,开展多形式的宣传工作,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1.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服务,维护留学生健康安全。

2.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召开全校安全工作会议,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聚焦实验室、消防、治安、食品、车辆等重点领域,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确保整改到位。落实校园反恐维稳工作,在敏感时间节点,加强对校园涉稳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加大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力度。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测试,不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升防护能力。组织消防疏散灭火演练,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防技能。持续加强治安、交通、消防安全基础建设与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切实提高后勤保障能力。高质量开展维修改造、应急抢修、环境整治、能源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工程,全力保障师生餐饮安全。推进公寓床位改建扩建。稳定食堂食品价格,提高膳食质量。做好医保与计划生育工作。改善校园设施,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优化后勤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师生满意度。

4.持之以恒抓好招生工作。深入多方调研,进一步把握政策动向,明确任务措施,形成全校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的良好招生局面。以“生源基地”建设为依托,实施“抓开局、保重点、稳收官”三步走战略,切实有效地完成招生录取4500人、留学生100人以上的任务。全面落实统招计划完成率90%以上、社招计划完成率95%以上目标任务。

5.着力做好图书、档案工作。积极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围绕师生文献资源阅读需求,做好阅读环境提升、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参考咨询服务等工作。及时、准确做好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安全保管。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更近百尺竿!各位代表,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相信,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新的一年,我们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国家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为契机,集众智、聚群力,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推动改革再深入、创新再突破、发展再加速,全力迎接江苏省第二轮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创建,谱写常工职历史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