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校长工作报告

作者: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2-18来源:教代会制度及报告浏览次数:232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

暨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校长工作报告

杨劲松

2021年12月1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学校向第五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五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作校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第四次教代会、工代会召开以来,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大核心指标”为抓手,各项事业阔步向前,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扎实有效,高素质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辐射功能、办学条件持续增强,国际化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全力助推区域先进制造业、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倍增,学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成功跻身江苏省非高水平高职院校第一方阵金字塔尖。

校长工作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五年来的工作回顾;第二部分,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一部分:五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深化内涵,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8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建校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学校在2019、2020年江苏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第一等次。五年来,学校获批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教育部批准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育人成效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领导班子考核优秀等次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全省教育信息报送工作表扬单位、江苏省教育新闻舆论工作表扬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落实情况考核先进单位、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优秀”等级等荣誉称号。在《2020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我校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107位,江苏省第24位。“十三五”技能大赛成绩单,我校排名全国第46位,江苏省第4位。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2020年“院校满意度”评价,我校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5位,江苏省第4位。

二、党建引领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校党委接受了十三届省委巡视组两次巡视,巡视整改成果运用充分。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校内巡察有序开展,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学校党委严格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2019年完成新一轮中层领导、科级干部换届聘任工作,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前往恩来干部学院、中共一大会址、河北西柏坡等地开展主题教育选派年轻干部赴省纪委、团省委、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挂职锻炼。近年来学校党的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荣获省属高校纪委工作考核第一等次”“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常州市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省级优质党支部”“省级特色支部”“省统战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等荣誉。

三、立德树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秉持“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初心不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和最大增值,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落细落小”成效明显,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及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7项,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35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69项。2018年学校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2020年、2021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在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9项。在“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赛获“行星级”作品奖1项,在“挑战杯”省赛中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学校近五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居98%以上,为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引育并举,多维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特别是聚焦高职教育特色,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学校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奋力推进“大英才”项目。五年来,共引进博士23人,柔性引进大国工匠3人,教授6人,新聘产业教授、江苏省技术能手等产教融合专家56人。目前学校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38.71%,硕、博士学位比例达80.56%,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90.09%。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劳动模范2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技能状元1人、江苏省技术能手5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5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3人、高级技师35人、技师89人。5位教授入选常州市政府智库,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建言献策。

五、协同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呈现新生态

学校积极服务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国家战略,依据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际,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数控技术2个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顺利通过验收,工业机器人专业成功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7个专业被认定为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获批总数达到31个,试点专业占比全校专业总数的59.18%。中德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扩大到6个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建设工程”,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团队8个、示范专业5个、示范课程40门。建设608门在线开放课程,“职业规划与方法能力”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教育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本、省级重点教材27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与常州大学盐城工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4个专业“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项目”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常工业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为目标,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周期管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六、产教融合,全方位服务产业需求

学校坚持“合作互赢、服务区域”的理念,探索“区校合作,专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牵头成立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打造全国钣金数字化5G平行示范工厂,探索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和混合所有制深度融合办学新模式。校企合作企业数达1149家,专业平均拥有校企合作企业数达23.45个联合申报和合作的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11个,其中“校企共建软通商贸产业学院”和“政行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特色的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2个案例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十三五”期间,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承担纵向项目271项,横向科研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35项,市级科研项目70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江苏省社科精品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2020年,《基于测量反馈控制的量子自旋系统最优演化过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3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七、双轮联动,构建学校文化育人模式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实际,不断挖掘校本资源中的传统美德元素,持续不断地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完善构建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开展一系列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严谨守信的工匠精神;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孝老、感恩、知责的精神,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江苏教育工作简报》专刊推广我校育人模式《中国教育报》刊登我校《用匠心做思政 用思政育匠人》文章,宣传介绍我校思政育人典型做法。学校文化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学校团委近年来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黄静老师荣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20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称号。《德技并修 知行耦合》素养公开课获评2020年度高校“信仰公开课”省级示范课。

八、群策群力,宽领域开展教育对外开放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推进品牌专业国际化合作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走出去”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国际化工作。学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德国巴腾符腾堡州合作,开展中德“胡格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探索德国职教模式本土化改革;成立常州工业职业学院印尼分院、马来西亚分院、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五年来,招收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等30多个国家400余名留学生,提升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入选首批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成员单位,获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金砖国家首届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金奖。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开通了留学生升本通道,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九、顶层设计,学校治理迈上新台阶

广泛开展调研顶层设计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基础上,全面推出学校高水平建设“三十大核心指标”,形成贯通一体的“863”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和服务力度,近年来我校录取新生数和报到新生数屡创新历史新高响应国家“高职扩招决策部署,开展面向社会人员招生。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学术治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学术委员会职责,为教授治学提供足够的舞台和空间。加强二级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完善教代会、工代会、“校长助理团”工作机制,增强广大师生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深入推进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充分调动二级部门“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积极性。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健全校内治理结构,加强师生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学校依法治校的整体水平。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完善财务内控机制,规范经费管理,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和招投标采购,加强财务廉政风险防控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成功创建江苏省智慧校园完成消防改造、食堂餐厅升级改造、校内建筑和路面翻新、电梯电控系统升级、河道清淤等“为群众办实事”民生工程,新建孔子像、鲁班像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景,提升服务师生质量。

十、履职尽责,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主要工作来抓,严格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多措并举,疫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线上学习稳步推进,党支部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学校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学生返校工作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类防控预案10余份,组织疫情防控演练8次,组织师生员工全员接种新冠疫苗采取常态化核酸检测校园卫生消杀、公共区域管控、学生错峰就餐等措施,以最严格的标准做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守护师生平安健康,没有发生一例感染事件。学校第一时间助力恒立液压、扬子江药业、涵田度假村酒店等企业开展复工复产,以实际行动为疫情防控贡献常工业力量。服务“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液压促动器升级项目和抗疫药品生产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教育部官网、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全力做好抗疫防疫和事业发展两手抓,实现了以,以,获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荣誉称号。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常工业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耕耘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在座各位代表,向长期以来一直辛勤工作在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第四次教代会、工代会召开以来学校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师资队伍业内领军人才和重量级教学科研团队储备不足,人才梯队存在断层;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服务产业需求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优化等。2022年对学校来说是极其关键的一年,既是机遇大年,也是挑战大年。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立项、“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新一届学校党代会召开等都集中在2022年,学校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都将在今后五年谋划和推开。总而言之,学校面临的硬目标、硬任务非常多。学校已经到了新一轮创业和再出发的时候,如何迎难而上,通过深化改革切实把握发展机遇、成功应对挑战,是摆在每一位干部师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只有负重爬坡、逆势前行、不惮劳苦,才能闯出一片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新天地。

 

第二部分: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

今后五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对标国内职业教育高水平学校,重点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智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为导向,以高水平、高层次、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为主线,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高水平技术技能及科研创新平台为支撑,着力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转型升级、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苏锡常都市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办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一、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以政治建设统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学校“新863+”计划为抓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党建和学校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要求,打造党员干部“领头雁”队伍,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双强”培育,建成省级以上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打造“四级联动”机制,开展产教融合特色党建;加强“一体两翼三化”统战阵地建设,凝聚发展合力。

二、办学规模有序扩大

在维持提前招生、对口单招、联合培养招生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根据国家政策的面向社会人员招生,同时继续提升普通高考招生的生源质量,年招生计划总体完成率达94%,新生报到率达93%;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总体保持在14,000人左右,在籍自费外国留学生规模保持在300人左右,实现高层次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人数逐年提升,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规模保持在5000人左右。

三、育人机制逐步完善

实施“素质提优”工程,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建立集通识课程、实践平台、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开展“五育并举素质提升行动”,形成“德育铸魂、智育塑才、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励志”五育并举的培养格局;实施“双创培育工程”,构建“载体赋能,专创互融”的双创能力“阶梯式”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发展能力;推行“六个一”成长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模式创新”工程,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创新“德技双育、校企双元、专创双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1+X育训结合制度;推进“五群链动 素能齐进”教学模式改革,打造“教师、教法、资源、评价”四要素联动的课堂教学新生态;开设“建军强技班”等特色人才培养班,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平台提升”工程,打造创新人才培养高地:面向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建设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智慧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业数字创意等工匠训育基地,成立智能机器人创新工作坊、固高创新工程师学院、“金坛刻纸”杨兆群大师工作室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江苏省素质教育基地。

四、专业特色更趋鲜明

立足苏锡常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智能制造,构建“智能制造与服务”集群式专业结构,创新“五群链动 素能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五年建设,将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专业群打造成精准对接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相关产业、产教深度融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引领带动其他专业群以及本地特色专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示范马院1个、省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5项。

五、师资结构持续优化

创新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路,秉持“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服务学校未来发展”的理念,完善教师引进、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与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一支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创新政策、搭建平台、创优环境等措施,力争经过五年建设,打造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的人才“蓄水池”,形成师资引进、培养、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成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引进省级产业教授及行业专家20位,实现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零的突破。

六、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力争经过五年建设,学校科研总量和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及协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彰显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及重大科研奖项获奖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在解决区域发展的重大科研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以完善和优化、“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双创实践教育模式得以形成和深化,学校在科研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科研竞争力等方面实力显著提升,建成具有校本特色、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研创新体系,使学校成为科研与专业及专业群内涵发展紧密结合、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成效卓著、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的重要基地。建成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5个,实现科研到账经费1.25亿,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5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50项及发明专利授权100项。

七、产教融合多维开展

深化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建设,强化产教融合工程项目管理,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力争经过五年建设,学校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更加成熟完善,形成“区校合作、专企融合”的政行校企研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学校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水平。共建产业学院6个,共育产教融合型企业2个,建成国家示范职教集团1个、省级职教集团2个、校企合作示范组合2个。

八、国际交流稳步前行

以内涵和质量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目标、以国际化专业为载体、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突破、以校企合作国际化创新为动力,坚持“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完善政策、防范风险”的总体工作思路,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努力实现学校国际化办学工程创国内一流的目标愿景。通过五年建设,实现学校国际化办学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性,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学校在籍自费外国留学生数量达300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数达150人、校企合作境外办学培养学生数达200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10%。

九、智慧校园全面升级

通过智慧环境工程、智慧教学工程和智慧管理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从提升教育新基建设施水平入手,以服务人才培养全过程为目标,以推动“大数据+”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略,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构建智慧校园命运共同体。力争经过五年建设,全面打造符合“数字江苏”发展需求,具有鲜明“常工业特色”的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十、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坚持章程统领,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建立“三层级、立体化”现代制度体系;健全多元主体,构建开放治理结构,巩固政行校企研五方联动的多元治理结构;激发内生动力,优化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常工业目标链、制度链,完善“8字螺旋”诊改机制,形成质量管理闭环。到2025年,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机制,利用质量管理和“常工业大脑”数据治理平台精准决策,实现质量诊改常态化,形成体现高职特色的治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样板。

十一、文化建设有效推进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以“育养匠心、幸福人生”为师生共同愿景,秉承“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理念,持续而有效地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建设,重点培育卓越校友邓建军所体现的“爱岗、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严谨守信、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感恩知责”,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具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25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双轮联动”文化育人体系,使学校文化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学校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十二、培训体系日臻完善

积极会同行业企业,面向重点人群、新技术、新领域等开发一批重点培训项目,以青少年职业启蒙教育、退役军人再就业服务教育、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抓手,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成人教育及培训特点,大力开展成人教育重点专业和精品资源课建设,丰富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开发优质线上培训资源包,打造“互联网+”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力争经过五年建设,社会培训规模同比“十三五”翻一番,累计社会培训规模达150,000人次、社会培训总收入达1亿元。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今后五年是学校抢抓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国家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为契机,汇集全校师生员工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脚踏实地,科学谋划、奋发进取,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共谋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的业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