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 院长工作报告

作者:发布者:薛峰发布时间:2020-09-22来源:教代会制度及报告浏览次数:197

杨劲松

2020527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9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巡视整改,以“八大工程”和“六大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动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学院荣获“江苏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学院始终把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院上下艰苦努力,学院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学院坚持依法科学有序防控,抓住关键环节部位,保障防控物资供给,切实加强联防联控,落实落细各项措施,做好人员管控分流,多措保障线上教学,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426日起,学院实行学生分期分批错峰开学,当前校园秩序安全稳定,防控措施有力有序。在此,特别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向积极配合参与疫情防控的师生员工、向关心支持学院疫情防控的各位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们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双胜利!

 

第一部分:2019年工作回顾

一、生源数量逐年创新高,高质量就业再上新水平

1.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招生工作。2019年录取3854人,创历史新高,招生计划完成率达到87%,新生报到率达到96%

2.积极响应,超额完成社会化招生任务。2019年社招录取1043人,录取率达到174%,其中69%来自于校企合作单位,超额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指标任务。

3.全力帮扶,推进高质量就业。全面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2019届毕业生已经就业2742人,就业率达到98%2019年学院继续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

减免2019182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学费96.64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65.36万元,实现了该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的全覆盖,被评为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

4.系统发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2019年学院获批江苏省双创示范基地、江苏省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获江苏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挑战杯”省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累计参加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决赛学生87人,省部级获奖学生54人。

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教育教学改革呈现新生态

1.做强专业集群,服务地方经济转型。7个专业被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认定为骨干专业。5个专业获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 2个省级品牌专业顺利通过验收,工业机器人专业成功通过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立项省级重点教材4部。立项省级高校在线开放课程13门,其中1门通过省级遴选获得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认定资格。

3.课证赛融通,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技能大赛获奖1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承办了江苏省技能大赛2项。

4.上挂下联,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举办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人才培养项目”。与9所中专学校联合开展“中高职‘3+3’分段培养项目”,录取535人。

5.推进“诊改”,夯实教学保障机制。学院持续加强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常态化开展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价,完善校院两级督导听课机制,确保日常教学规范有序。   

6.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成绩斐然。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成果荣获2019年职业教育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成果奖;《江苏教育工作简报》2次向全省教育系统专题介绍学校“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经验。学院作为常州市唯一一家入选的高职院校,与全国其它35所职业院校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下属的首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

三、强化师德师风,人才队伍集聚新优势

1.多管齐下,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师德教育惩处机制,落实师德失范“一票否决”。2019年没有发生一起师德师风违规问题。

2.揽英纳才,集聚高端专业人才。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奋力推进“大英才”项目,努力拓宽引才渠道,人才集聚成效取得新突破。2019年柔性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获得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领军人才和知名专家教授6人。选聘“大国工匠”邓建军等江苏省产业教授9人,其中2019年新增省产业教授3人。

3.培养培训,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学院师生比为1:16,“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工匠”1人,新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4.依托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成立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程建设团队、技能大赛指导团队,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学生技能大赛等重点工作。2019年我院教师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社会续写新篇章

1.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再升级。建有2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立项1个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培育项目;获批教育部“1+X证书”项目试点3个。作为集团联席理事长单位,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机电技术职业教育集团。

2.深度合作,促进四链有机衔接。“校企共同体恒立学院”和“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2个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全国仅15所高职院校入选)。“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政产学研创一体化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学院2018-2019学年专业平均拥有校企合作企业数达到21个。

3.加强研发,协同创新取得历史突破。切实贯彻落实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深化“放管服”改革,挖掘释放广大教师科研创新活力。2019年学院承担部委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109项;授权专利67项,专利转化14件。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5篇。2019年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90万元,同比增长167%;纵向项目到账经费实现近五年新高;“协作机器人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获得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认定 ,常州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与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常州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获得市级立项。

4.对接产业,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助力产业升级和脱贫攻坚。2019年成人专科招生1566人,同比增长78%2019年度实现社会培训总收入996元,同比增长16%   

    五、推进交流融合,国际合作绘就新蓝图

1.校企联动,促进留学生教育协同发展。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外交思想,积极主动服务江苏“走出去”企业。2019年与江苏亨通、江苏三润、江苏亚邦等公司联合招收培养塔吉克斯坦、缅甸、印尼、孟加拉国等12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77人。目前校企合作培养在校留学生398人。学院荣获2019年度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全省仅6所高职院)。

2.扩大交流,积极提升国际影响力。2019接待了韩国朝鲜大学、丹麦哥本哈根教育学院、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校70余人次来访交流。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立教师进修学院、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院校开展师资联合培养。

3.政校合作,打造国际教育合作品牌。依托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平台,成立常州市一带一路研究院“中亚研究所”,积极开展塔吉克斯坦国家经济、教育、文化研究。学院与塔吉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塔国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助力塔国工业快速化发展。

六、优化顶层设计,学校治理迈上新台阶

1.把脉问诊,优化顶层设计。一是成立高质量发展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专家为学校发展把脉问诊。二是出台《“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分解表》,开展年中、年末检查评估,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学院按要求完成2019年度状态数据平台和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度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等工作。

2.深化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完成第六轮中层领导班子换届和中层领导干部聘任工作,深入推进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充分调动二级部门“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积极性。

3.规范管理,落实内涵建设经费保障。学院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强化项目管理,完善财务内控机制,内涵建设投入占经费总支出31%,其中日常教学经费支出4601万元,教学改革与研究支出2844万元,师资培养支出654万元。学院荣获“江苏省教育会计学会工作先进单位”。

4.强化统筹,提升服务师生质量。完成学院南门环境整修、水电气供应、设施设备维护及医疗卫生等后勤保障工作,投入500余万元进行全方位的消防改造。针对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情况,对承包经营的食堂进行猪肉价格专项补贴,确保菜价稳定。搭建“校长助理团”等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突出问题2019年度依法治校无违规违纪行为,无重大突发事件,校园安全稳定。

 

2019年,学院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如学院改革发展的加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第二部分:2020年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

2020年学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决策部署,以学院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为引领,以“863”计划为抓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与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以优异成绩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2020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1.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议事决策机制,全面强化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按照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要求,切实将主题教育的好做法、好作风、好成效固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3.着力强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全国全省“两会”精神等,扎实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建好党委、党总支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织牢织密责任网络。

4.积极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跟踪研判换届后中层干部队伍及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的运行质态。加强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中层干部执行力为切入点,坚定不移抓好工作落地落实,加大干部管理监督力度。进一步细化二级学院(部)、职能部门和中层干部目标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修订完善考评体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做好科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5.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党政共同负责制在二级学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江苏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和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各二级党组织召开换届选举大会。持续推进党支部优质化建设,加强党支部示范点建设。

6.扎实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开展二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向学院纪委述责述廉工作,推进廉政风险点排查及防控不断深化。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大会,推动党风廉政教育常态化。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作风保障。扎实开展第三轮校内巡察,持续推进前两轮巡察整改并不断巩固整改成果。

7.切实做好统战、工会和离退休等工作。积极支持、统筹做好相关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工作。推动离退休党建工作创新,注重发挥离退休人员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扎实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推进关工委优质化建设。

8.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效和经验,组织多层面多领域的调研论证,围绕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大举措。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1.加快建设重点专业群。组建8个校级专业群,重点打造省级以上智能控制技术和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完善专业评价标准,定期进行专业评价,深入实施专业建设动态考核与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完成5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验收。完善分层次、多元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分认定、置换等管理办法。做好新专业申报工作,培育校级教学成果12项,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8个,省级以上教学成果1项。

2.深入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互联网+教学”“智能+教学”新形态,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各专业编制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及题库,建成社会招生培训课程资源包5个。新增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2项。新增国家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1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6门。各专业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活页纸式培训教材。新增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部,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13部。制订核心专业群模块化教学标准,实施基于职业过程的新型模块化、分工协作教学模式改革项目13个。

3.持续推进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以“2020年度院长履职亮点项目”为抓手,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培育高水平专业群带头人13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个,新增省级产业教授2人。建成学生技能大赛教练团队、教学能力大赛团队、教学创新团队等13个。“校企双聘”教师达200人,“双师型”教师校外培训基地达30家。

4.扎实做好技能大赛工作。以“建军杯”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完善三级竞赛体系,加强学生技能竞赛团队和教师竞赛团队建设,做好各种赛项准备工作。

5.不断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深化中高职衔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新增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项目和中职高职3+3贯通培养项目。品牌专业、高水平骨干专业全面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探索多元人才培养路径,新增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3个,参与试点项目学生获得“X”证书比例不低于90%

6.做实做强创新创业教育。善 “333”双创教育体系,加强优质双创教学资源开发和校内双创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双创先锋班”的运行管理,推进省级双创实践基地建设。在国家级、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和“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上实现新突破。

7.大力提升继续教育发展成效。开发一批面向重点领域(人群)、具有学校专业特色的优质培训项目。培育一批培训名师和名优团队。积极做好常州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工作,开展学生第二技能证书的取证培训和鉴定工作。积极承担服务社会使命,致力于常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现继续教育在籍学生规模达4400人,经济效益达1500万元。

8.继续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教学诊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完善诊改制度。开展以“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为基础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基本建成由校本数据中心、专业管理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教师发展管理系统、学生成长管理系统构成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引培高端人才

1.继续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细化师德考核实施程序,强化“一票否决”作用,进一步筑牢师德师风底线。深化教师节表彰、新教师入职宣誓和老教师荣退等活动内涵,统筹推进师德典型评选和宣传。

2.全面强化高端人才引培。强化学院人才引育主体责任,拓宽引才渠道,优化引才流程,推进“大英才战略”,计划引进博士13人,正式入职6人以上。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省内外知名专家5人,加强柔性人才的管理和考评。进一步落实《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博士进修条例》文件精神,鼓励学校教职工报考攻读博士学位,计划内培取得博士学位2人,内培考取博士2人。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内高端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积极开展校内高端人才培育工作。积极组织“青蓝工程”“333工程”等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及重大奖励项目的推优申报。积极宣传学校,全力推介企业技术带头人担任学校产业教授,完成4位江苏产业教授选聘工作。

4.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继续优化人才工作流程,创新人才服务方式,推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考核评价、绩效激励及干部档案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提升,建立高效、便捷、快速的服务体系。加强人事工作人员专项能力培训,推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

四、深化校企合作,切实增强科技创新

1.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落实“一院一产业、一专业一订单、一师一企”,共建校企学院。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校企合作国际化。积极开展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培育项目建设,推进与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完成7个以上产业学院建设,立项 1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

2.加快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和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建设,筹建钣金工业技术联合培训中心和钣金数字化平行示范工厂、区块链学院和多轴加工工艺协同创新中心等项目。完成7个以上品牌专业深度合作项目,1个省级以上校企合作典型案例申报。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合作数达2个。

3.注重政策引导。持续推进“科技改革30条”政策落地见效,不断完善科研考核和奖励政策,全域优化科研生态软环境,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挖掘潜力、释放活力,力争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4.加强团队建设。指导省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建设方案、目标任务,确保三年后顺利通过验收。督促各院级科研团队聚焦研究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努力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

5.推进平台创新。做好与高新技术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依托平台承接各级各类项目、申报科研类奖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合全校优质资源,组织、指导做好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

6.深化科研管服。力争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立项2项、厅级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立项27项、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获奖1项、厅级及以上科技成果获奖1项、创建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个、到账经费2100万元、经济效益证明1.2亿元、省级及以上科技类纵向项目立项数1-2项、厅级科技类纵向项目立项数1项、专利申请数250件、专利授权数65件、知识产权转化数1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800万、公开发表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60篇。

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化价值引领。以“2020年度书记履职亮点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围绕“一院一品”工程,以十大品牌活动为载体,增强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不断丰富“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形成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本化实践。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做好辅导员技能大赛、辅导员挂职等工作。深入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成效。

2.持续提高学生成长服务水平。坚持党建带团建,强化“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基层组织设置,切实提升团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和服务力。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实施精准资助,提升资助成效,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建设。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提升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

3.扎实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完善工作网络,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普查排查、咨询服务和危机防控等工作。深入开展“320”心理健康教育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活动,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牌。

4.高质量推进就业工作。实施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计划,持续优化就业服务指导,实现初次就业率不低于90%,年终就业率99%,入选省级高质量就业典型案例1个。

六、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全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科学精准落实上级防疫要求,进一步细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压紧压实工作责任,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全面做好开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加大校园管理力度,维护好师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2.持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交流,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优化收入和支出结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继续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进一步压紧压实财经纪律要求,全面实施手机和电脑端预约报账和签批系统,切实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财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3.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与采购。大力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盘活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率。依法依规做好政府集中采购、学校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推进采购信息全面公开和预公告,拓展和完善电子采购平台,加强采购政策宣传指导,强化全过程管理。

4.持续巩固后勤保障、校园建设和安全保卫成果。高质量开展维修改造、应急抢修、环境整治、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工程,全面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持续加强治安、交通、消防安全基础建设与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5.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各项审计监督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在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合同管理、工程审计、经济行为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监督职能。

6.持续优化校友联络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校友会工作机制,加强校友工作体系建设。通过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邀请优秀校友演讲、接待校友返校等,进一步增强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搭建广大校友参与学校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7.持之以恒抓好招生工作。在“以生源基地建设为支撑的区域责任制”的基础上,实施“中层干部领衔的部门责任制”,进一步理顺关系,压实责任,强化干部责任担当,加大考核力度,着力外省招生宣传和中职招生宣传,力争完成统招录取4000人,留学生招生150人。进一步加强与中职院校的合作,拓展中职高职 “3+3”项目。

8.着力做好图书、档案和信息工作。不断优化图书文献资源配置,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及时、准确做好档案的移交和接收,确保档案安全完整。完成大数据应用与管理平台项目,推广部署IPV6,加快校园网基础设备及数据中心更新升级,不断提升服务教育教学能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各位代表,学院高质量发展已经到了深度攻坚期,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切实推进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狠抓学院“863”计划执行情况的落实和督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持续发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