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部门预算公开

作者:发布者:薛峰发布时间:2021-03-09来源:收支预算表浏览次数:375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度部门预算公开










目  录

 第一部分 部门概况

一、主要职能

 二、部门机构设置及预算单位构成情况

三、2021年度部门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

第二部分 2021年度部门预算表

 一、收支总表

 二、收入总表

 三、支出总表

 四、财政拨款收支总表

五、财政拨款支出表功能科目

六、财政拨款基本支出表经济科目

 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表

 八、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

 九、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表

 十、政府性基金财政拨款支出表

 十一、一般公共预算机关运行经费支出表

 十二、政府采购支出表

第三部分 2021年度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部门概况

一、主要职能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地处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常州,毗邻人文荟萃的春秋淹城,坐落在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内。学院始建于1958年,已有60余年办学历史。2018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四次(2011年、2013年、2015年、2016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8年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学校被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5年被授予“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2019年学校入选“育人成效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在2019年江苏省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综合考核中获第一等次。

二、部门机构设置及预算单位构成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近30m2。设有材料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现代装备制造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艺术创意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等教学单位,共51个专业。

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以全国劳模邓建军为杰出代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专门人才十万余名。学校秉持“全人”育人理念初心不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和最大增值,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落实落细落小”成效明显,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及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近年来,学校学生共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7项,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3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8项。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决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2018年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全国仅有两所高职院校获得金奖,实现了高职院校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零的突破;2019年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江苏“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3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学校近十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3%以上,年终就业率在98%以上,一直稳居较高水平。根据《江苏省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校201620172018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水平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培工作,特别是聚焦高职教育特色,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强化教师“双师型”内涵建设。在以邓建军为代表的9位江苏省产业教授和17位常州市产业教授的引领下,形成了以“2019年江苏工匠”韩迎辉为代表的一批“工匠教师群体”,以及以“2019年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李昆益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爱生善教教师群体”。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3人、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江苏省技术能手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名、“省333工程”项目培养对象4人、“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1名、高级技师35人、技师59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5位教授入选常州市政府智库,为服务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建言献策。

学校响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依据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际,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资源库子项目6个、教育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5本。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学校综合实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学校获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31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6门。

学校紧密结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有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家电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现代制造装备控制与维护实训基地;江苏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数字化设计与研发中心、LED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100多个实验实训中心,2016年立项的江苏省深度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互联网+”商务场景实训平台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生产线实训基地,协作机器人开发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立项省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智慧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学校坚持“合作互赢、服务区域”的理念,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平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先后与星宇车灯、常发集团、今创集团、新瑞重工、江苏恒立液压等著名大集团、大公司紧密合作,校企共建了2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共承担纵向项目271项,横向科研项目4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35 项,市级科研项目70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社科精品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2019年度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2020年,《基于测量反馈控制的量子自旋系统最优演化过程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成功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我校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立项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创新团队”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学校持续不断地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形成了“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2006年开始,学校就提出了构建以杰出校友、“大国工匠”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严谨守信的工匠精神;同时,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我校余美芳老师“全国文明家庭”事迹为发轫点,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孝老、感恩、知责的精神,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素质教育成果一等奖。

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以推进品牌专业国际化合作项目建设为抓手,以 “走出去”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等国际化工作。学校与德国巴腾符腾堡州合作,开展中德“胡格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探索德国职教模式本土化改革;成立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中塔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方面的国际交流。2016年以来,学校招收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苏丹、老挝等30多个国家400余名留学生,提升了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获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金砖国家首届智能制造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二届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总决赛金奖,和南京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开通了留学生升本通道,留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也因此荣获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展望新时代,学校正持续推进“八大工程”“六大重点项目”“三十大核心指标”,即“863”计划,阔步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期、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接续奋进期,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找寻新坐标,筹谋新征程,抓住教育部江苏省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良好机遇,为不断打造高职教育类型特色,推动常州、江苏乃至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新贡献。

三、2021学校主要工作任务及目标


2021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综合改革,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日活动、“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好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将新思想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科级以上干部、思政课骨干教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各类研修培训,分层分类、分期分批组织轮训。

2.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紧扣建党100周年重大主线,学习“四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精心策划组织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校报、官方抖音、官方微信微博、校园播音台、电子屏)、各级各类网站开展全覆盖、全媒体、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全面展示党的建设重大成就,深入报道先进典型。

3.推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任用、考核激励、培训监督等制度。推进干部人事档案全覆盖,做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填报,建立精细化管理与服务长效机制。突出政治导向、成长导向和发展导向,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效,引导干部担当作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队伍保障。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压紧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落实《高校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突出“三会一课”政治学习和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工作本领。加强 “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做好在大学生、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实施“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5.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按照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六次全会部署,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认真执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压紧责任链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警示教育会议。修订《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指标》,组织二级党组织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开展第四轮校内巡察,持续推进前三轮巡察整改并不断巩固整改成果。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正确把握“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开展专项检查。每半年对三公经费、办公用房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行常态化检查,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续提升机关作风效能。全年组织4期“清风讲堂”,每月发布1期《纪律警示教育》,发布节假日纪律提醒,加强廉政纪律教育。

6.着力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党100周年、学校改革发展成就以及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报道、深度报道、有影响力的报道。全面落实学校《新媒体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新媒体的建设与规范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新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引导性。

7.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平凡工院人”“奋斗的青年榜样”“离开建军像的校友们”三大系列故事,建设文化长廊,提升学校文化品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持续扩大校地、校际文化交流,传播学校文化正能量。

8.加强统一战线、群团组织和老干部等工作。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党委履行统战工作的主体责任,指导支持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做好党外中青年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人士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老同志在独特优势,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1.扎实推进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按照学校《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实施方案》要求,高标准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做好建设任务过程性管理。聚焦中心工作与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做好第二批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创建工作

2.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大力提升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6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水平。深化“德技双育、校企双元、专创双融”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3.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模块分立、高层方向互选、顶层融通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省级以上重点专业(群)积极申报建设一批“1+X”证书考核培训基地,实现“1+X”证书专业覆盖率达90%。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30本。推进国、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建设省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2个,校级专业群教学资源库8个。 遴选培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和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0门。选树校级思政课示范课堂10个,培育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案例30个。遴选30个校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和生源多样化特点要求,深入推进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将课堂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加快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引领带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5.推进教师发展与团队建设。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国、省、校三级教学创新团队培育建设机制,结合专业群布局,组建8个校级创新团队,培育2个省级创新团队。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强化教学基本功和生产实践能力培养。新增“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个,在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内建设企业教师工作站,开拓校企合作新局面。

6.扎实做好技能大赛与学科竞赛。健全技能大赛、学科竞赛和教学大赛制度,办好“建军杯”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教学大赛强化大赛团队建设,提高大赛参与度。努力达成以下目标:学生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省级以上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获省级体育团体和单项比赛一等奖2项;省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参加国家级教学大赛获奖1项。

7.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据布局学校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专业,在省高水平专业群、省品牌和高水平骨干专业率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研究职业教育本科的办学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学位授予条件。新增“3+3”中高职贯通培养项目15个,培育省级中高职衔接示范专业2个。积极推进与盐城工学院、宿迁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新增“3+2”“4+0”“5+0”等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项目3个。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333双创教育体系。以“专创融合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教、创、赛、产”一体化的大学生双创教学模式改革。以“院--省”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依托,提高双创大赛的参与度和双创项目质量。以双创课程建设”抓手,加强优质双创教学资源开发和双创师资水平提升。以大学生双创实践导向加快省级双创实践基地建设进度,优化“双创先锋班”的运行管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9.推进继续教育提质增效。面向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与企业、学校、培训机构、乡镇街道等合作,创建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社区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与武进区职工培训中心合作,开发重点培训项目资源包5个,打造重点培训项目和团队3个。依托青少年职业体验中心,面向青少年开展职业启蒙教育4500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提升活动,全年完成职业技能等级和“1+X”认定达到4000人次。实施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实现成人专科在籍生达到5000人,成人本科在籍生达到1500人,全年实现社会培训总收入1900万元,利润380万元。

10.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教学诊改工作。持续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切实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激发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按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的要求,加快建设服务质量管理和提升治理能力的智能化校园平台,建成底层打通、数据共享、全面展示的决策支持系统。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推进建立完整的目标链与标准链,健全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好省级诊改试点复核工作。发布学校质量年度报告。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继续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全过程,以“围绕一个中心、讲好三个故事、构建四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为理念,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和中心要素。细化师德考核实施程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强化“一票否决”,进一步筑牢师德师风底线。设立工院师德讲堂,开展教师节表彰,讲述“爱生、敬业、善学”故事,完善师德培育、考核、监督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2.强化高端人才引培。围绕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策略,全职引进博士、教授等专业人才15人。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学者、大国工匠等5人,提升兼职教师队伍水平。鼓励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新增内培取得博士学位2人,内培考取博士2人。落实人才引进计划,完成辅导员、专业教师等招聘工作。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省“333工程”“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为依托,选拔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新增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优秀教学团队1个。完成江苏省产业教授选聘工作,新增省产业教授3人。

4.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分类管理为基础,制定新一轮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职业规划,对教师教学、管理、科研、创新、服务等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能上能下”竞争机制,完成新一轮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

5.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根据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完善评价标准,分类、分层评审,将师德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注重对履责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等实际贡献的评价,提升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

(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1.完善产教融合机制。聚焦先进制造业专业群和服务型制造专业群,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多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办学新模式,全面提升校地合作、校企协同、产教深度融合水平。

2.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优化改造校内实训场所环境和布局,建设一批开放共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工坊”“创意工坊”“设计工坊”。积极参与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新建改造提升三年计划,投入300万元打造设备智能化、教学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化的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与上海珍岛集团共建智能营销云平台,推进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等校外实训基地升级。投入390万元,推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建成智能制造学习工厂,形成多层级、跨专业融合的智能制造课程体系。

3.加快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推进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示范性创建,筹办钣金行业首届技能大赛。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推进钣金数字化5G平行示范工厂和钣金工艺技术联合培训中心建设。筹建区域产教融合联盟1个,成立企业/联合产业学院2个。专业平均拥有深度校企合作企业数新增2个。新增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平台1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3个,校企合作示范组合2个。

4.不断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及时调整学校政策,改进教师科研评价,优化科研考核办法,细化科研考核指标。加强项目组织申报力度,力争在重点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加强项目进度管理和服务,提高结项率。实施“精准科研”,组织开展学术讲座、专利辅导,提高科研服能力。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定期召开专题研讨。

5.不断提升科研实效。显著提高项目立项数、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授权及转化数,力争取得以下成绩:技术合同成交额1200万元,到账经费2000万元,经济效益证明1.2亿元;立项市级及以上科技类纵向项目2项,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申请数250件,专利转化数达18件;获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个;立项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1项、厅级人文社科类纵向项目27项。

(五)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开展多形式常态化理论宣讲,强化价值引领。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以“一院一品”工程为载体,增强青年爱国情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中心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军事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做好大学生征兵宣传动员,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成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落实劳动教育,加强体育和美育,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教育活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内容完善、标准健全、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2.持续提高学生成长服务水平。坚持党建带团建,持续深化团学组织改革,进一步规范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培育精品社团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相统一,深入实施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行动,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提高基层团建质量,不断巩固和提升团的组织力。有序推进和落实学生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深化资助育人,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就业帮扶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完善留学生培养体系,优化留学生管理和服务。

3.扎实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精细化心理育人工作格局。深入开展“320”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主题教育活动,细化学生心理访谈工作,分类型、分层级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多措并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高质量推进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研判就业形势,压紧压实责任,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保就业稳就业,力保初次就业率70%,年终就业率97%以上。

(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全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议事决策机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部)《绩效考核办法》,推进校级教代会和二级学院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召开校四届八次教代会,完成校第四届“两代会”换届,召开五届一次“两代会”。完善教代会提案征集、审核、落实、反馈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强化责任与规矩意识,提高管理团队合力。

2.深化财务精细化管理。以预算为杠杆,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绩效导向,统筹管好用好学校资金。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进一步完善线上签批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引进预约投递机,切实提高服务师生水平。加强内控建设,做好风险监测与信息反馈,提升学校经济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3.完善审计监督机制。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在重大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管理、修缮工程管理、零星工程等有关经济活动方面的监督职能。推进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加强重点领域专项审计。加强审计整改,促进审计结果运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4.切实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与采购。化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依法依规做好采购,推进采购信息全面公开, 保证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5.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推进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围绕师生生活工作,落实基于“微服务”理念的网上服务大厅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银(运营商)校合作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智慧教学及管理应用平台、合同管理软件等项目的建设与推广。持续开展信息化宣传,开展多形式的宣传工作,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

(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1.切实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加快校园总体规划修编,推进公寓床位改建扩建。高质量开展维修改造、应急抢修、环境整治、能源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工程,全力保障师生餐饮安全。稳定食堂食品价格,提高膳食质量。做好医保与计划生育工作。改善校园设施,建设绿色节约型校园。优化后勤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提升师生满意度。

2.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召开全校安全工作会议,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聚焦实验室、消防、治安、食品、车辆等重点领域,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确保整改到位。落实校园反恐维稳工作,在敏感时间节点,加强对校园涉稳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加大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力度。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测试,不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提升防护能力。组织消防疏散灭火演练,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防技能。持续加强治安、交通、消防安全基础建设与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3.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加强校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服务,维护留学生健康安全。

4.持之以恒抓好招生工作。深入多方调研,进一步把握政策动向,明确任务措施,形成全校协同作战,合力攻坚的良好招生局面。以“生源基地”建设为依托,实施“抓开局、保重点、稳收官”的三步走,切实有效地完成招生录取4500人、留学生100人以上的任务。全面落实统招计划完成率90%以上、社招计划完成率95%以上目标任务。

5.着力做好图书、档案工作。积极服务学院高质量发展,围绕师生文献资源阅读需求,做好阅读环境提升、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参考咨询服务等工作。及时、准确做好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安全保管。

第二部分2021年度部门预算表




































第三部分2021年度部门预算情况说明

 一、收支预算总体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收入、支出预算总计26923.32万元,与上年23500.90万元相比收、支预算总计各增加3422.42万元,增长14.56%。主要原因是财政拨款、学费、科研等非税收入增加。其中:

(一)收入预算总计26923.32万元。包括:

1.财政拨款收入预算总计17623.32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17623.32万元,与上年15300.90万元相比增加2322.42万元,增加15.18%。主要原因是招生人数增加导致的财政拨款增加。

2.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预算总计8300万元。与上年7500万元相比增加800万元,增加10.67%主要原因是学生人数增加导致的学宿费收入增加。

3.其他资金收入预算总计1000万元比上年700万增加300万元其中科研事业收入700万元,其他收入300万元,主要原因是科研事业收入增加。

(二)支出预算总计26923.32万元。包括:

1. 教育支出(类)支出22060.42万元,主要用于学校教学等支出。与上年19242.07万元相比增加2818.35万元,增加14.65%主要由于人员工资正常性增长、学校用于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增加、学校运行经费增长所致

  1. 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支出1401.81万元,主要用于职工职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与上年1237.27万元相比增加164.54万元,主要由于教职工基数的正常增长

  2. 住房保障(类)支出3461.09万元,主要用于职工公积金和提租补贴。与上年3021.56万元相比增加439.53万元,增长14.55%。主要原因是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和提租补贴的正常增长

此外,基本支出预算数为24832.92万元。与上年21716万元相比增加3116.92万元,增长14.35%。主要原因是人员支出和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增加

项目支出预算数为2090.40万元。与上年1784.90万元相比增加305.50万元,增加17.12%。主要原因是学校用于专业建设投入增加。

 二、收入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年收入预算合计26923.32万元,其中: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623.32万元,占65.46%

财政专户管理资金8300万元,占30.83%

其他资金1000万元,占3.71%









1:收入预算图                                                                 

 三、支出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年支出预算合计26923.32万元,其中:

基本支出24832.92万元,占92.24%

项目支出2090.40万元,占7.76%











 图2:支出预算图                                                                 

 四、财政拨款收支预算总体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财政拨款收入、支出总预算17623.32万元。与上年15300.90万元相比,财政拨款收、支总计各增加2322.42万元,增加15.18%。主要原因是学生人数增加导致的以生均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补助收入增加

 五、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财政拨款预算支出17623.32万元,占本年支出合计的65.46%。与上年15300.90万元相比,财政拨款支出增加2322.42万元,增长15.18%。主要原因是学生人数增加导致的以生均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补助收入增加

 其中:

(一)教育支出(类)支出17340.79万元,与上年15105.62万元相比增加2235.17万元,增加14.80%。主要原因是学生人数增加导致财政拨款增加,相对应支出增加

住房保障支出(类)282.53万元,与上年195.28万元相比增加87.25万元增加44.68%主要原因是住房公积金和提租补贴增长。

 六、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预算15532.92万元,其中:

(一)人员经费11289.92万元。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缴费、绩效工资、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二)公用经费4243.00万元。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交通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预算17623.32万元,与上15300.90万元相比增加2322.42万元,增长15.18%。主要原因是学生人数增加导致财政拨款增加,相对应支出增加

 八、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预算15532.92万元,其中:

(一)人员经费11289.92万元。主要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障缴费、绩效工资、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二)公用经费4243.00万元。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专用材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交通费用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信息网络及软件购置更新、其他资本性支出

 九、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预算情况说明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预算支出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0万元;公务接待费支出0万元。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的会议费预算支出0万元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拨款安排的培训费预算支出0万元。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指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

 二、一般公共预算:包括公共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专项收入。

 三、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包括专户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是教育收费)、其他非税收入。

 四、其他资金: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

 五、基本支出:指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完成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六、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支出。

 七、单位预留机动经费:指预算单位年初预留用于年度执行中增人、增资等不可预见支出的经费。

 八、“三公”经费:指部门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九、机关运行经费:指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基本支出中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办公用房取暖费、办公用房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及其他费用。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