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度促进就业政策和服务

作者:发布者:骆斌文发布时间:2022-11-15来源:促进就业政策和服务浏览次数:10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会议精神,以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总体目标,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就业育人工作,不断提高就业工作实绩。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积极探索“政校行企研”产教深度融合,重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共育,助力区域智能制造业和现代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中心三联动三精准”的高质量就业工作模式,以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推行校企双主体育人、实习双导师带人和就业双方面满意的网格化闭环管理,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133就业育人模式在省厅官网、学习强国、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中广泛报道。学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7%以上,2021届毕业生共计3352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87%,年终毕业去向落实98.1%。在江苏省内就业的比例为86.7%,其中苏南五市人数为1874人,占江苏省协议人数比例的76.1%。在产教融合联盟区域的企业就业率高达65%,在深度合作的行业领军企业毕业生留岗率高达90%70%以上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为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近年来,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常工业学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1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7项,成绩名列全国前茅,2021年获省赛一等奖数量和质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同样屡创佳绩, 2018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实现了江苏省高职院校在该赛项上的金奖历史性突破。2021年荣获“互联网+”省赛3金3银6铜,“挑战杯”省赛1特2金4银2铜,其中《用于隧道狭小空间检测的全地形自适应爬壁机器人》项目在“黑科技”专项赛国赛中荣获“行星级”作品奖。2021年,学校各项比赛硕果累累,就业工作亮点不断,现将一年来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科学部署,构建就业育人生态体系

校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面覆盖、多级联动”的就业育人工作方针,将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2021年党政工作要点,与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实施方案、新“863”计划“三十大核心指标”任务分解等同部署严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四到位”,实施就业工作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就业稳就业,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校企合作处合署办公,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处、校企处四处联动,由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一负责日常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创业工作办公室,打开了二级学院领导、专业骨干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网格化就业工作局面,实行目标责任制,责任明确、分工到人,有效推进就业育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构建就业育人工作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二、完善制度,夯实就业工作软硬保障

学校实施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一把手”工程,先后6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各级各类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制定《关于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常工职院字[2020]107号),研判当前就业形势,部署安排就业工作。

1.出台《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招聘管理办法》《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档案管理办法》,修订《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建成系统、规范、科学的制度体系,让就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制定《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与部署》,发布《致用人单位的温馨提示》、《给毕业生和实习生的一封信》等,及时推出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工作方案,涵盖就业联动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就业信息推送、就业精准帮扶、线上线下咨询与签约等,第一时间将校园招聘、就业指导、就业签约、手续办理从线下转到线上,在线搭建毕业生就业桥梁,让毕业生安心就业。

3.遴选高质量师资人才,打造一支由专任教师、就业辅导员、毕业班主任、双创导师、企业高管等组成的混编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团队。现有生涯教育教师95名,各类兼职导师75名,均具备较强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教学能力,总体师生比为1:14,师资结构合理配比优越。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与行业动态,全年持续性开展职业咨询、SYBGYB培训达5千多人次,涌现出一批敬业、专业、精业的就业指导名师。

4.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条件,建成共享共用开放性的就业咨询指导室、就业创业工作室、生涯规划咨询室、生涯教育实践室等场所达1500㎡,可满足各类日常就业教育活动与校园双选招聘需求。

5.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与二级学院签订《2021年就业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工作职责,确保就业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有考核、有奖惩。各二级学院以学科专业为发展特色,将生涯教育、就业创业指导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实行就业指导全覆盖,科学化专业化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三、加强服务,培养毕业生就业能力

学校通过组织毕业生积极参加就业公益巡讲、核心就业能力培训、职业规划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1.分层分类举办校园招聘活动,拓展就业渠道

学校先后组织合作区域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和综合大型招聘会等十多场校园双选活动,承办江苏省教育厅百校联动网络招聘会,整合政校行企各类就业信息,开辟“线上招聘”专区,开展线上就业招聘2600场次,线下招聘232场次,精准推送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IT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教育等10余个类别的招聘信息,累积为毕业生提供83000余个岗位,共计推送就业信息10万余条。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开发就业APP,建设和维护就业网站、招聘会管理系统等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引导毕业生网上投递简历约1200人次,准确掌握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实现人岗精准对接,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保障,让毕业生放心择业。

2.以文化人,构建“双轮联动、五度导航”的职业生涯教育生态

学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育养匠心,幸福人生”为师生共同愿景,系统构建了“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通过“五度”导航计划,将生涯教育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全过程,培养了2名全国劳模、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级工匠、1名省技能状元和董广东等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学校文化获教育部成果三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余美芳感恩知责工作室”项目获全国优秀品牌项目奖。学工处、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马院等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举办专家讲座、校友职场故事、职业生涯规划校赛等活动,在全校营造“规划生涯、职赢未来”的氛围,2021级参赛率高达73%,3名学生通过“建军杯”职业生涯规划校赛选拔进入省赛决赛。

3.精准指导,建成立体化的就业帮扶矩阵

修订2021年度《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对就业政策解读、毕业流程、就业派遣和服务指导等内容做进一步规范,实施“一生一策”全覆盖的就业精准帮扶,借力信息化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管理水平,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摸底和抽样电话调研,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和就业指导帮扶台账,每周跟踪一次就业情况、开展一次指导帮扶、更新一次数据库,实时掌握各类未就业群体的就业进展、就业意愿和就业困难,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强和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帮扶。例如,对建档立卡家庭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及时发放求职补贴,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确保他们百分之百就业。通过分类帮扶、精准发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把疫情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降到最低,为毕业生提供“贴身”服务。

4.专创融合,形成“文教赛创实”五位一体的创业促就业育人模式

开设创业大讲堂10期,包括创业政策讲座、创业名人堂、双创大赛指导讲座等,实践活动包括企业运营实战模拟、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系列活动、金点子大赛等22次,以及每月一期的创客沙龙活动。2021年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30个,校级51个,直接承担双创实践任务的学生达251人,保持双创课业实践训练的参与度达到80%以上,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21年我校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主体赛和各专项赛江苏省选拔赛中累计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中《用于隧道狭小空间检测的全地形自适应爬壁机器人》项目在“黑科技”专项赛国赛中荣获“行星级”作品奖。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一等奖3项、二等3项、三等奖6项,大赛报名项目数总数到1720个,省赛获奖数量和参与度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均排名前列。

5.加强服务,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就业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毕业生各类线上线下讲座、信息推送以及毕业生座谈等方式持续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区域就业。我校学生去往国家中西部地区以及江苏省重点区域、基层项目就业创业人数逐年上升,尤其是今年国家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我校意愿报名人数达到100多人,最终有3人考入苏北计划,并有8名学生进入各地基层、街道以及农村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除此之外,我加强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在学子心中打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印记,并结合应征义务兵个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近300名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成功录取72名,将服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落到实处。

四、彰显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学校聚集两业融合,以服务智造强国战略、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代工匠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命运共同体管理机制为基础,构建“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化“区校合作、专企融合”区域产教融合联盟联合办学新模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聚力打造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

1.校地联盟,实施“书记校长进百企”项目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就业副校长主动出击,带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不间断深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调研用工需求,全年走访重点企业112家,完成41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立项,校级校企合作示范组合16个。建成基于现代学徒制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金坛分院”、“印尼分院”、“马来西亚分院”等多个国内国际合作办学点,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2.区校联动,共建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2021年,面向武进国家高新区内先进制造企业,学校启动智能制造跨企业培训中心二期项目,与中国锻压协会、常州市钣金行业协会和航天云网等4家央企科研院,合资成立江苏智萃数字化钣金制造有限公司,三年计划投资7500万元,目前已投入1750万元,共建钣金数字化5G平行示范工厂、智能钣金产业学院和钣金工艺技术联合培训中心,为钣金行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面向现代高端服务业,学校与江苏省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及同一楼宇内二百余家新业态平台企业共建了适配楼宇经济的“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政行校企联合打造一家高职院校、一个特色产业园和多个产业集群内企业的“1+1+N”多元利益主体的联合办学共同体,全面推进“政行校企多方联动、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共建共享、人才互兼互聘”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新经济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20211119日,与珍岛集团、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建的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二期项目,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共建智能营销产业学院和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旨在建成集学生实践教学、职工技能竞赛、退役军人培训、社区培训鉴定、青少年职业体验研学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示范基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西太湖电商产业园培育、孵化高素质商贸类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深入推进实施常州市“532”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服务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内德语区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依托中德合作培养智能工匠人才项目,20211012日,在金坛区政府的见证下,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坛分院在金坛区人民政府会议中心揭牌,60余人“胡格”教改班学生进入产业园企业实习就业。

3.专企融合,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

依托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建设,全面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实习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与就业质量。学校与江苏恒立液压、新华三集团、扬子江药业、灵通展览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行业领军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企业学院和产业学院12个,2021年新增“无锡地铁工匠学院”等3个企业学院、2个产业学院和1个协同创新中心,47个专业建成高质量就业基地239个,70%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就业。例如,通过与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恒立学院”和省级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智慧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已累计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1200余人,毕业生留岗率达到90%以上,其中近70%的学生已成为公司的技术、管理骨干。2011届毕业生马艳东在上海参加第十七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暨第六届全国铸造行业创新发展论坛,获得中国铸造大工匠荣誉称号。恒立液压、灵通展览等22家深度合作企业入选了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2021年,学校申报2021年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6项,“政行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特色的西太湖现代服务业学院”再次获评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学校先后共有4项典型案例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排名第二;校企双主体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实现高薪、高质量就业,受到各界广泛关注,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近50次。

4. 多元协同,共建产教联盟

学校与中国锻压协会、常州市钣金行业协会和航天云网等4家央企科研院,合资成立江苏智萃数字化钣金制造有限公司,三年计划投资7500万元,共建钣金数字化5G平行示范工厂、智能钣金产业学院和钣金工艺技术联合培训中心,推进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创建工作,为钣金行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20211120日,学校联合中国锻压协会,发布关于举办“2021年第一届全国智能钣金制作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竞赛由全国智能化钣金制造职教集团主办,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市钣金行业协会、天田(中国)有限公司和江苏智萃数字化钣金制造有限公司具体承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为指导单位,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为技术支持单位。

20211014日,中德制造业转型创新大会在常州召开,我校作为江苏省唯一高职院校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等五所高校共同发起,联合博士汽车、上汽大众等行业领军企业,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产教融合联盟,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的研发、应用、标准化、产业化、人员交流、教育培训等方面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与协作,加快推进中德两国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2021年,学校成功入选“江苏省服务型制造产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常务理事单位。

5.构建“全景式”职业体验环境

除原有的常规就业宣传途径外,学校与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合作,推出以“‘中德制造·智能工匠’金坛行”为代表的“工业旅游”项目,深度进行就业“知行合一”行动。将105千人次就业培训讲座和55百人次工业旅游相结合,让毕业生在提升求职技巧的同时又能了解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活环境,走进产业园,走进重点企业,直观了解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激发就业意愿,服务地方和国家重点行业发展。通过工业旅游的方式沉浸式了解契合本专业的优质企业,让毕业生暖心从业。

6.织学生积极参与省教育厅就业情况调查

认真落实毕业生跟踪服务,提高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2021年经江苏省教育厅对我校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21届毕业生因疫情等因素干扰下年终毕业去向落实率仍然超过了98%,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并且就业薪酬月收入达到4550元,比2020年增长了9%。虽然今年2021届毕业生在专业相关度、稳定性等方面未有增长,但是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达到了96.40%,对母校的满意度达到了97.92%,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96.81%,在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前列。学校还邀请省中心专家对就业数据进行解读,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以及学院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召开就业领导小组会议对重要指标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反馈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教学模式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近年来,学校发展态势良好,党建样板、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等方面硕果累累,就业工作持续向好亮点不断。我校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正处于高质量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大力开展就业育人工程,把党和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关心关爱传递给每一位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将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培养出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主动服务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常工业”更大力量。